招聘资讯

如何识别招聘信息真假

2015-06-16

现在招聘网遇到过各种骗子,手段不一技术高超,大多以欺骗应届毕业生和求职打工者谋取暴力为目的,他们在对人的心里方面摸得特别透彻。虚假广告、虚假招聘启事以及不法职业介绍所,给求职者造成的危害是明显的。他们玩弄各种骗术,采取“坑、蒙、拐、骗”等手段,使众多的应聘求职者人财两空,既花了钱财又消耗了时间和精力,精神上经济上遭受双重创伤,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极大侵害。而且,还因一些虚假信息以假乱真,使真实广告信息名声受损,使人们即使面对怀有诚意的招聘、合法经营的职业介绍所也望而却步。原本一些可以流动的人才,因此错失了发展良机,一些需要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合格的人才。对个人、对单位、对社会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,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。如何来辨别招聘信息真假呢!以下方法可提供参考:

首先,求职者要选择可靠的招聘网站。正规的人才网站会对个人简历的重要信息如联系方式、电子邮箱、家庭住址等做一定程度的保密处理,只有向网站提供合法资质证明的招聘单位才能看到,安全性高。

虚假招聘信息的一般特征

1、坐收渔利。招聘不招人,招聘者通过招聘,获取大量报名、培训、服装、手续费等。这类招聘广告往往以非常优厚的待遇作诱饵,致使一些不在乎10元、20元报名费的人受骗上当。在沿海地区,还有人猎取一轮又一轮的廉价劳动力(试用期内付低薪,期满辞退,再行招聘),既坐收招聘之利,又降低工资成本,可谓一箭双雕。

2、剽窃智力。有的公司以招聘的名义,以高薪引诱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。招聘时给应聘者各出所谓“考卷”一张,实为某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或工艺方案,应聘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努力完成招聘方交给的“考卷”,还唯恐不合格。待“考卷”交回后,招聘自然也无消息了。

3、瞒天过海。有的单位以招聘为名虚晃一枪,实际上私下早有安排。譬如某领导将意中人放在事先安排好的“竞争”环境中,使其万无一失的“取胜”,其他应聘者只是陪衬。这样,对外可以光明正大地显示其“公平竞争”,“ 择优上岗”的用人制度。

4、虚假广告。不少企业大张旗鼓地摆出招聘阵式,用意不在聘用合适人选,而在于制造热点产生新闻效应,显示其拓宽新领域,扩展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。

5、拐卖人口。与虚假招聘信息相比,拐卖人口的假招聘更令人深恶痛绝。这种招聘无须收交保证金,更没有培训费。有的只是令人向往的优厚待遇、工作条件。假招聘者正是利用人们求职心切、渴望能得到挣钱机会的心理,在骗取应聘人的信任之后,将他们弄到外地贩卖。

6、色迷心窍。不少人发迹之后,“富贵思淫欲”动起了歪心思,打着招聘女秘书的幌子,遇到合意对象时,或许诺高额薪酬,或当场便做出一些过于亲近的动作,如应聘人无反对意识,则正中下怀。

7、过于殷勤。主动打电话找你,轻松通过面试,许诺高薪和轻松的工作环境,薪水与工作明显不对;或要求你去外地面试,骗入他们早已设计好黑窝。


辨别就业信息真伪的一般方法

在求职应聘过程中,求职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要做到多选、多看、多问、多告。

1、多选。优先选择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,开办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中介机构求职应聘。这类部门不是以赚钱为目的,而以为用人单位、为人才服务为宗旨,运作规范服务周到,信誉高,功能全。还有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,以及各级各类“双向选择”、“供需见面”会。

2、多看。一看招聘单位有无法人执照;二看是否办理了合法的招聘手续。在人才市场设摊招聘的单位介绍均由市场统一印制、统一装订,招聘者可看黑板所示单位名称与实际招聘单位名称是否一致。另外人才市场还贴有摊位总表,招聘单位名称、性质、拟聘岗位均列于表上,应聘者可先浏览摊位总表再进场应聘,做到心中有数。三看招聘工资是否与该岗位社会基本工资相符。四看招聘岗位是否与单位经营范围相符。

3、多问。应聘者在人才集市求职应聘时,应仔细询问招聘单位的详细情况,包括其上级主管部门、单位性质、经营范围、用工形式、用工时间、工资待遇等,还可以直接向有关的管理部门咨询。

4、多告。求职者在应聘活动中一旦遇到非法中介,或借名义欺骗、讹诈求职者的单位,应及时、迅速到人事部门、劳动部门咨询、投诉,寻求帮助。

除多选、多看、多问、多告外,熟悉人才流动方面的法律、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。现在不少报纸、电台、电视台都开辟了“人才市场”专栏,求职者平时应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,增强自我保护的本领。在求职者求职方面,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、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全兴教授特别强调:一定要学会行使“知情权”。

毕业生初涉职场,在签订就业协议前,有对用人单位基本情况、劳动条件、劳动待遇等事实进行了解的权利,即 “知情权”;招聘单位应有告知的义务。求职者应当主动了解、询问用人单位情况,判断该单位提供信息的真实性。求职者要利用这种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保障就业的顺利进行。也有相当多的求职者在对用人单位不了解、对用人单位将要给予的待遇,以及将要安排的工作岗位等都不清楚的情况下,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。还有少数运作不规范的用人单位,往往夸大单位的现状、工作环境和将来的前景,或向求职者开出空头支票,如安排住房、高额奖金、在总部或大城市工作等等,以此来吸引毕业生应聘。求职者报到后才发现,单位根本无法兑现他们的承诺。而求职者对用人单位单方面违约提出诉讼,却欲诉无门。“知情权”,是求职者在求职时避免上当受骗的有力武器,所以学会使用“知情权”,对求职者顺利就业,找到满意的工作,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。




城市通